“十四五”時期是國家發展關鍵期,也是中國中冶厚植優勢、加速轉型的黃金五年。作為全球最大最強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中國中冶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緊緊錨定“一創兩最五強”奮斗目標,在生產經營中精益求精,于改革發展中破局突圍,憑科技創新勇立潮頭,以黨建引領凝聚合力,用責任擔當踐行使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十四五”期間,中國中冶營收利潤規劃指標提前完成、總額達標。2023年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累計營收近3萬億,累計利潤總額超600億,較“十三五”時期實現大幅躍升。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壯志鍛造鋼鐵脊梁
冶金建設是中冶的天生稟賦和融入血脈的成長基因,是中冶過去、現在、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歷經70多年風風雨雨,“冶金建設國家隊”這一品牌從未黯淡過。從1948年投身“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建設,到承擔武鋼、包鋼、太鋼、攀鋼、寶鋼等國內幾乎所有大中型鋼鐵工程建設任務,中國中冶始終以“鋼鐵強國、鋼鐵報國”為己任,忠實服務國家戰略,全力保障國家發展,見證和書寫了中國鋼鐵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畫卷,奏響了一曲曲忠黨報國的時代強音。
1948年,在率先解放的東北大地,脫胎于原東北廠礦的數支冶建隊伍進駐鞍鋼恢復生產,成功在1949年6月流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鐵水。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做出決定,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在黨的號召下,五湖四海力量匯聚成5.6萬人的冶建大軍,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煉鐵廠7號高爐建設,創造出新中國冶建史上的奇跡。也正是在鞍鋼攻堅克難的過程中,專業化的冶金建設隊伍逐漸形成,這支后來被稱作“中冶”的隊伍,揚起紅旗,走向全國。
1954年至1959年,這支英勇無畏的冶建大軍,懷揣家國情懷與頑強斗志,毅然奔赴包頭、武漢。他們以齊心協力的干勁建起包鋼,讓“草原鋼城”拔地而起;以艱苦奮斗的拼勁打造武鋼,使“第二鋼都”聲名遠揚。短短數年,鞍鋼、武鋼、包鋼三大鋼鐵基地如三顆巨星鼎足而立,共同勾勒出“三皇五帝十八羅漢”的壯闊藍圖,新中國鋼鐵工業布局由此初步成型。
20世紀60年代,國際“封鎖”形勢下,中國冶金建設者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自主設計建設了著名的“江南一枝花”馬鞍山輪箍廠等爭氣工程,和以“象牙微雕”攀鋼、“鎳都”金川鎳礦為代表的三線項目,在客觀上完善了冶金工業布局,促進了西部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中國建立起獨立完整的鋼鐵工業體系和合理的鋼鐵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70年代,中國冶金現代化的步伐開始提速。在系統引進國外鋼鐵技術的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大會戰和太鋼一萬立米制氧機工程建設中,中冶人一方面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施工技術,另一方面作為我國最早接觸世界先進熱軋、冷軋工藝和設備的設計單位,解決了獨立生產變壓器和大電機的核心原材料的問題,改變了國家硅鋼相關戰略行業長期受國外壟斷企業“卡脖子”的局面,推動了我國電氣化的發展。
1978年12月23日,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號工程——寶山鋼鐵總廠動工典禮隆重舉行,中冶建設者用清脆激越的打樁聲,代表著40余萬冶建人準點踏上改革開放新征程。通過寶鋼一二期工程建設,中冶人不僅為國家獻出了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鋼鐵大型生產基地,而且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管理技術、工藝技術、裝備技術、生產技術,讓中國具備了大型鋼鐵聯合項目的規劃和自主集成能力,并帶動了施工企業在管理、技術、裝備等各方面的跨越式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工業發展,扎實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制造強國建設。2015年12月與中國五礦進行戰略重組后,中國中冶以“礦業報國、礦業強國”為初心使命,進一步強化“冶金建設國家隊”戰略定位,以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牽引,以打造具有超強核心競爭力的冶金建設運營最佳整體方案提供者,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基本建設最可信賴的總承包服務商為目標,努力把中冶建設成為價值創造力強、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強、資源配置力強、文化軟實力強的世界一流投資建設集團。湛江鋼鐵、越南臺塑鋼鐵、馬來關丹鋼鐵、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北京環球影城等一項項經典工程從中冶人手中誕生,成為行業乃至世界的標桿。
中冶因鋼鐵救國而生,又伴隨著鋼鐵強國而強。77年來,一代代中冶人前赴后繼、肩負責任、不辱使命,把忠黨報國作為最鮮明的紅色基因和最赤誠的長子情懷,以鋼鐵意志鑄就輝煌,用智慧汗水書寫傳奇,為國家鋼鐵事業發展添磚加瓦,成為推動行業進步、助力國家強盛的中流砥柱。
發展韌性持續增強,綜合實力顯著躍升
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風險挑戰,中國中冶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力量,以拼搏進取之姿、敢闖敢試之勇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拼搏進取,不僅有效抵御了外部風險,更實現了經營業績的穩步增長,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增長活力,實現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戰略性跨越,全面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中國中冶憑借在鋼鐵冶金領域積累的專業技術優勢和業務資質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持續鞏固提升冶金業務、優化提升房建業務、擴大提升基建業務,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逐漸形成了以冶金建設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礎設施為“主體”,礦產資源、工程服務、新型材料、高端裝備和能源環保為“特色”的“一核心兩主體五特色”多元化業務體系,主責主業更加聚焦,資源配置更加高效,核心競爭力得到大力培育與有效釋放,實現了傳統主業和新興業務的相得益彰發展。
——管理水平提檔升級。深入實施基礎管理提升三年行動,以“體系建設+要素優化”引領基礎管理體系化重塑,強化中國中冶“治理”和“管控”能力,推動基礎管理“軟”資源全面躍升,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工程項目管理手冊》全域落地推動標準化管理躍升,“大商務”管理理念持續深化,三級履約能力強化,規模化集采節資顯著,構建起高效全鏈條履約和商務管理體系。成功打造出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雄安國貿中心、鄭州中原高鐵港數字展貿城、科威特醫保醫院等一系列國內外標志性工程,“十四五”期間榮獲國家級工程質量獎117項。
——市場開拓碩果累累。充分發揮“五個聯動”作用,聚焦優質市場、聚焦優質客戶、聚焦優質項目,不斷提升公投能力,著力打造全產業鏈一體化競爭優勢。“十四五”期間每年新簽合同額保持萬億規模,其中,海外市場表現亮眼,新簽合同額跨越式倍增,成功簽約并高效執行了越南和發榕桔鋼鐵二期項目、馬來西亞東鋼二期和三期項目、印尼德信鋼鐵擴建項目等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項目;海外礦山數量增加到7座,在穩住其中3座在產礦山生產經營基本盤、確保安全高產持續盈利的同時,不斷加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
改革攻堅縱深推進,治理效能加速釋放
中國中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多項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見效,有效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活力。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日臻完善。不斷健全完善涵蓋公司章程、“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治理主體權責清單和議事規則等制度體系,明晰黨委討論和決定重大事項的邊界,提高前置研究討論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以“三清單一流程”為載體的治理管控體系更加規范高效,董事會建設進一步加強,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更加清晰,決策效率和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
——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積極推動區域整合和專業化整合,持續壓減法人戶數和管理層級,企業“瘦身健體”效果明顯。持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發展,瞄準重點技術、典型場景和重大工程階段性目標任務,加大攻關項目部署力度,統籌配置優質資源。不斷優化提升內部業務協同質量,強化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內部資源共享互補,助推科技創新突破,增強產業競爭力。
——市場化經營機制活力迸發。實現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機制有效落實,采取靈活方式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激勵保障力度。持續強化市場公投能力建設,通過內部挖掘、外部引進等方式打造培育富有狼性精神、進取斗志且善作善成的公投項目營銷團隊,并持續加大對公投項目營銷激勵的傾斜力度。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引領企業轉型升級
中國中冶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緊緊圍繞“五個聚焦”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賦能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解決了一大批事關行業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突破了一大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四五”期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冶金科技獎104項、詹天佑獎13項,發布牽頭制定國際標準6項。
——聚焦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以各級研發平臺為載體,全面支撐重大戰略共性技術和未來產業發展,建設包括國家級、省級、中冶工程技術中心等多層級科技創新平臺。現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個全國性研發機構、1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行業性研發機構。鋼鐵工業環境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重組正式獲批建設,工業環境保護和硅基材料制備技術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被第一批納入發改委新序列管理。
——聚焦平臺研發能力提升。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持續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制定公司首部《全國重點實驗室激勵保障實施細則》,修訂《重大研發項目管理辦法》,強化“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布局和研發項目全過程管理。成立中國中冶礦山資源科技創新服務工作專班,完成冶金建設、礦產資源、房建市政基礎設施、能源環保、新材料、工程服務等6個產業領域技術圖譜。優化升級7家、撤銷19家中冶工程技術中心,形成集約高效的中心管理體系。
——聚焦技術難題攻關。將科技創新作為“頭號工程”,在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任務中擔重任。在冶金建設領域突破富氫高爐、氫基豎爐、超級電爐等一批低碳冶金先進工藝技術,構建“產品+解決方案+服務+運營”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在房建和市政領域突破國外壟斷的賽道噴射混凝土材料和建造技術,設計建成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在特色業務領域突破安全開采、高效分選、清潔冶煉等一批核心技術,為規模化拓展與價值提升全面賦能。
——聚焦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專項行動,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未來產業啟航行動重點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增長。成功孵化中冶堃元(重慶)金屬材料研究院。發布“十四五”期間“三個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科技示范工程。
——聚焦人才隊伍建設。發揮強大的科研力量優勢,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和培訓體系建設,聘任首席專家和專業技術領域首席專家,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共擁有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3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5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6萬余名工程技術人員。
黨建領航強根鑄魂,紅色引擎賦能發展
中國中冶黨委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定不移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同頻共振。通過加強黨組織建設、提升黨員隊伍素質、創新黨建活動形式等措施,有效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政治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建立完善“第一議題”制度,持續強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工作管理體系,扎實開展黨內學習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實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具體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持續深化“黨旗飄揚、黨徽閃光”“黨建+”行動,創建“四個一批”。深化“五型項目黨支部”創建工作,編印《工程項目管理手冊黨建分冊》與《中國中冶黨建特色經驗案例集》。分片區舉辦項目黨支部書記培訓示范班,多措并舉強化項目黨建,做到“一項目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獲評工程建設行業黨建工作示范單位與最佳案例。圍繞項目關鍵節點和技術難題開展攻關,讓黨旗在生產經營和科技創新一線高高飄揚。
——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優化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多個集體和個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擁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選手3人、全國技術能手91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
——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動黨紀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實巡視巡察整改和審計整改各項措施,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踐行責任擔當有為,彰顯央企家國情懷
中國中冶始終牢記“國家隊”的使命擔當,將履行社會責任視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公司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投身基礎設施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綠色發展的忠實踐行者。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全產業鏈,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和建造方式。累計承建或改造上千項環保工程。“十四五”期間,中國中冶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100萬噸,無害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超700萬噸。在固安、襄陽、贛州等多地投資建設運營的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年處理垃圾量近200萬噸,發電量超6億度。
——應急搶險的鋼鐵脊梁。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四川甘孜瀘定縣地震、涿州特大洪水災害、甘肅積石山縣地震、甘肅榆中縣特大山洪等重大突發事件面前,中國中冶所屬單位聞令而動,第一時間組織精銳力量和大型機械設備馳援一線,搶通生命通道、修復基礎設施、提供應急物資,以“中冶速度”和“中冶擔當”書寫央企大愛,并多次獲得省級及以上表揚。
——鄉村振興的積極貢獻者。堅決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定點幫扶工作。累計投入幫扶資金數億元,實施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消費幫扶等項目數百個,有效助力集團公司7個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縣(湖南省花垣縣,云南省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貴州省沿河縣、德江縣,青海省祁連縣)及其他已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共建共享的堅定推動者。堅持發展成果與社會共享,努力改善員工生產生活條件,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在海內外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捐資助學、社區共建等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樹立負責任央企的良好社會形象。相關實踐入選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典型案例,入選“央企ESG·先鋒100指數”,被MSCI(明晟)ESG評級為B級,被Wind(萬得)ESG評級為A級。
“十四五”的輝煌答卷,鐫刻著中國中冶全體干部職工的奮斗足跡,彰顯了“冶金建設國家隊”的硬核實力與責任擔當。這是一段聚焦主業、做強做優的攀登歷程,是一輪深化改革、激發活力的深刻變革,是一場矢志創新、引領未來的科技競逐,是一次強根鑄魂、凝心聚力的黨性錘煉,更是一曲服務大局、奉獻社會的擔當贊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中冶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錨定“一創兩最五強”奮斗目標,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在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擔當主力軍,在深化國企改革提升行動中激發新活力,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打造新標桿,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